学校主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获批九江市湖口贝母科技小院:实现跨学科产学研 “零的突破”,精准契合国家 AI 赋能中医药战略

作者:舒彤 发布日期:2025-09-04

近日,九江市科学技术协会正式印发《关于设立2025 年市级科技小院的通知》(九科协文 [2025] 30 号),由九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牵头,联合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及九江市凰山守正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共建的 “九江市湖口贝母科技小院” 成功获批。这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首次以 “人工智能+中医药” 跨学科方向参与市级科技小院建设,实现了学院在农业与医药领域产学研用融合的 “零的突破”,更精准呼应国家 “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 的战略部署,为中医药现代化转型注入 “数智动力”。

湖口凰山中药材贝母培育基地

一、“零的突破”:学院跨领域产学研能力的里程碑跨越

此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科研与产业合作多集中于电子信息、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等传统工程领域,在中医药与农业交叉领域的深度参与尚属空白。此次获批湖口贝母科技小院,标志着我院打破学科边界,实现了三大维度的“从零到一” 突破:

1. 学科交叉模式的突破:AI 技术首次深度融入中医药全链条

学院以“人工智能+医药”为核心切入点,整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技术优势与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中医药研究基础,构建“双学院 + 多领域”协同团队。我院舒彤博士和蔡苗苗副教授,医学院李同建教授和贾明良博士,带领学生团队贺玉波、邓燕芳、荣圳、汪雨风,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区块链等技术首次应用于贝母种质资源保护、智能繁育、炮制工艺数字化等关键环节——拟开发基于图像识别的贝母生长状态监测系统、利用GPU 集群构建药效成分 AI 预测模型,拟填补学院在“AI+中医药”交叉领域的技术应用空白。

2. 产学研合作场景的突破:从 “实验室技术” 到 “田间地头应用” 的落地

不同于以往聚焦实验室的技术研发,此次科技小院以湖口县付垅乡1300 亩中药材基地为实践载体,学院不仅提供 AI 技术支撑,更联合企业建成“贝母组培技术研究中心”实体科研平台,配备深度学习工作站、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将AI 技术从“理论层”推向“农业产业应用层”。

3. 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首次组建 “AI + 中医药” 复合型实践团队

学院选拔人工智能专业、植物细胞工程专业学生组成4 人实践团队,联合核心专家(涵盖 AI、药用植物学、生物技术领域)构建 “首席专家领衔+核心专家支撑+学生团队实践” 的三级体系,实现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战略契合:精准响应国家“AI 赋能中医药” 发展方向

此次科技小院的建设,严格对标国家数智化转型与中医药发展战略,成为政策落地的“微观载体”:

1. 呼应《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核心要求

2025 年 4 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 年)》,明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到2027 年实现数智技术驱动的医药全产业链竞争力显著提升”。学院主导的湖口贝母科技小院,正是这一政策的“落地实践”——通过 AI 技术解决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痛点:

拟针对“濒危药材保护”:利用基因组学 + AI 技术建立贝母种质资源数据库,破解野生贝母资源减少难题;拟针对“传统工艺标准化”:结合物联网与机器学习优化贝母炮制参数(温度、时长),替代传统人工经验,契合 “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要求;拟针对“非遗传承数字化”:开发 AR/VR 互动平台,数字化保存“济世堂蔡氏中医药”非遗炮制技艺,呼应“中医药知识传承与智能化平台建设”政策导向。

2. 助力国家 “中医药现代化” 战略落地

国家《“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要求 “推进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学院通过科技小院的建设,将 AI 技术转化为中医药现代化的 “工具包”:例如利用深度学习实验室的 GPU 集群处理贝母代谢组学数据,构建药效成分预测模型,加速贝母新药研发;开发便携式智能检测设备,实现贝母活性成分快速筛查,推动道地药材标准化,为国家中医药现代化提供 “九江方案”。

三、突破价值:从“技术输出” 到 “产业赋能” 的深层影响

此次“零的突破” 不仅是学院学科发展的里程碑,更将为地方中医药产业、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通过AI 技术使贝母育苗效率提升 30%、炮制工艺标准化率达 100%,助力九江市凰山守正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打造 “AI + 中医药” 示范标杆;依托科技小院技术,实现 “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辟 “AI + 农业”“AI + 医药” 新方向,后续将依托小院成果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推动人工智能学科与交叉领域的深度融合。

未来,九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以湖口贝母科技小院为起点,持续深化AI 技术在中医药、农业领域的应用,将 “零的突破” 转化为 “持续创新” 的动力,为国家数智化转型与中医药现代化战略落地贡献更多 “学院力量”。

审稿人:蔡苗苗